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央美王健烨毕业创作《锐角》:爱与被爱的悖论



2025-05-28来源: 艺术中国

2025年5月20日,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第一阶段开幕,集中展出了中国画学院、书法学院、版画系、雕塑系、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的毕业作品。其中,雕塑系本科毕业生王健烨的作品《锐角》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情感共鸣。

王健烨 《锐角》玻璃钢、泡沫 260x280x230 cm 2025

这件作品通过雕塑主体部分人物形象的手臂和身体相互重叠,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效果,前方放置了现场品:一把蓝色的小椅子,观众可以坐在上面进行互动体验,整个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压迫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家长,他们以一种几乎要将中心人物(代表孩子)包围的姿态出现,象征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爱。然而,这种关爱的强度和方式却让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正如雕塑中人物形象的压迫感所表达的那样。雕塑中的蓝色小椅子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体验作品的视角,它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观看点,也象征着孩子在家庭关系中的立场。当观众坐在椅子上时,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被包围和压迫的感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探讨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复杂情感。

《锐角》这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家庭关系中的爱与压力这一深刻的社会命题。王健烨从自身家庭背景出发,通过对比自己与双胞胎姐姐的性格差异,以及对父母关爱方式的不同感受,引发了对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创作思路,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王健烨 《锐角》玻璃钢、泡沫 260x280x230 cm 2025

在创作过程中,王健烨还巧妙地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他从麦积山石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摩崖造像的压迫感融入作品的形式设计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了创作者的重新解读和转化。他将石窟艺术的观感体验与现代雕塑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王健烨在创作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他通过设置特殊的观看角度和体验方式,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作品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互动性设计打破了传统雕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锐角》:爱与被爱的悖论

王健烨的毕业作品《锐角》灵感来源于他的家庭生活。

“我成长于河北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父母就严格教育我们。我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双胞胎姐姐形成鲜明对比。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设计,但社交圈很小,这让我思考为何我们有如此不同的性格和经历。并且同样是父母的爱,在我这里感受的是关爱,在姐姐那里可能就是无形的压力,我创作这件作品,希望反思自己对爱的理解。”

王健烨与同胞胎姐姐(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家长普遍对子女都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古代社会被称为“望子成龙”而当下在被称作“鸡娃”。看似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是被爱的一方,但实际中,这种爱却可能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理伤害。孩子如果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可能会感到沮丧和自我怀疑,而家长也可能因此感到失望和自责。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美好的爱却成为了一种相互伤害的工具。

王健烨的创作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和表达。他希望通过《锐角》回应这一时代问题,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创作《锐角》的过程中,王健烨最初想用一些隐喻性的物品,如领带、西装等,来营造一种压迫感,但后来在与导师们的交流中,他决定直接以家庭为概念,用人物形象来表达。

王健烨和姐姐与作品对视

王健烨姐姐与作品互动

“最初,作品并非具体的人物形象,我想要隐晦地表达。我曾想过用一些代表成人的物品,如领带、西装等往下压,营造压迫感,但后来在与导师们的交流中,尤其是我的导师张伟老师指出,如果在石窟艺术中这种形式可能成立,但在一个没有背面支撑的场域里则不成立。于是,我决定直接以家庭的概念,用几个人物来表达。”

在作品的呈现形式上,王健烨借鉴了麦积山石窟中摩崖造像的压迫感。那些向前倾倒的造像,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他将这种压迫感融入到《锐角》中,通过人物的造型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一种爱与压力并存的氛围。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压迫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爱”的力量。

石窟:传统造型的当代转化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这些造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空间处理方式。石窟中的雕塑多采用浮雕或半立体的形式,通过压缩空间来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这种造型语言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毕业展现场观众与作品互动

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形式对王健烨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锐角》中采用了这种形式,将人物造型进行压缩,使其在空间中产生一种压迫感。同时,他借鉴了石窟中雕塑的通透性,通过局部的镂空和薄片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

除了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之外,在内容上对王健烨也有影响。王健烨表示,他曾被石窟中的一尊雕像所感动,那是一尊释迦摩尼像,佛手轻抚孩子,但尚未触碰,眼睛看向外面的河流,眼神中含着泪水,这种慈悲与怜悯,让他对家庭、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创作过程中,王健烨意识到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的。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仍然具有当代价值。通过对传统造型的重新解读和转化,王健烨试图在作品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沉淀与成长

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习经历,是王健烨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了雕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在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前,王健烨便对雕塑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基础部学习时,他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深入油画,还是转向雕塑。在尝试了油画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心仍然倾向于雕塑。这个决定,让他走进了雕塑系的大门,开启了雕塑艺术之路。

毕业展现场观众与作品互动

幸运的是,王健烨来到央美,恰逢原央美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在央美美术馆的大型个展“埴象”开幕,他的当代陶瓷艺术和中国写意系列作品,对王健烨影响深远,让他决定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并最终选择了第六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是一个专注于中国传统雕塑研究的学术机构,其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文化语境入手,全方位地从教学理法上进行深入系统性的展开教学理念的探讨和技术核心的锤练。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由张伟和杨靖老师经过三年的调研完成本土雕塑教学体系的课程建设课题的研究。

工作室的教学思路是针对我国现存古典雕塑进行深入考察和整理,总结造型规律;针对原有的西方造型体系进行比对研究,梳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建立传统造型审美下的教学模式,并对全国本专业方向起到带头推广作用;积极寻找和保护现存与传统雕塑工艺技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归纳、整理和传承作用。鼓励学生对传统造型研究后在个人艺术创作中的实践运用,培养的学生应该在雕塑系以培养高素质艺术家为前提的统一身份定位,又具备有一定专门的传统工艺技能和对传统艺术品的造型方面有专业分析能力的雕塑人才。

第六工作室在张伟、杨靖老师的带领下,踏遍中国大江南北,梳理了中国传统造型语言和器物之美,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在艺术观念上与时俱进,激活传统,再造当代雕塑语言,形成了创新性发展。

毕业展现场观众与作品互动

王健烨在考察古代文物时,对古代雕塑的每种类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特别对木雕和陶瓷感兴趣,这可能也受到工作室课程的影响。他意识到,雕塑不仅仅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在创作时,王健烨有一个整体的艺术观念或核心关怀。他的朋友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压力、压迫感或挤压感,他自己也感受到很多压力,比如考学、家庭期望、找工作等。同时,他也注意到当下年轻人受到网红文化、潮玩、盲盒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有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他提到,近两年老师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强调学生应该注重基本功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的学生阅历有限,作品往往不够成熟,所以老师们更希望他们能够沉淀下来,扎实地做好基本功,这也是王健烨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情。

王健烨与作品对视

在央美的五年,王健烨感觉自己从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他学会了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这种成长让他觉得教育是成功的。他提到,在这里老师就像家人和长辈一样,给予他很多帮助和指导。

“一次下乡考察中,我负责拍摄视频资料,但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拍摄的内容并不理想。当时感到非常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好老师交代的任务。然而,杨靖老师的一番话却让我豁然开朗。杨靖老师告诉我:‘健烨,其实这些事你不做永远都不会有问题,你做了才会有问题,但知道了问题你才能改得更好。’这句话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犯错,而是将错误视为成长的机会。”

结语:在当下雕塑创作越来越装置化、网红化、剧场化、科技化的趋势中,王健烨的《锐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雕塑本质的范例。它提醒我们,雕塑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我们不能被形式和潮流所束缚,而应深入挖掘雕塑的内在价值,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内涵的表达。雕塑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关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既要注重个人表达的独特性,也要考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雕塑作品,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陈耀杰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