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来源: 艺术中国 |
讲座海报 近日,在央美毕业展开幕期间,以“从传统到未来:中式科幻与跨媒介叙事”为主题,青年作家吟光携《港漂记忆拼图》《天海小卷》等作品做客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名家讲堂,讲授科幻作为未来叙事的新范式,展望文艺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活动现场 吟光发言 讲座开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唐晖指出,吟光的创作扩展文学边界,《港漂记忆拼图》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在他早期作品《时空一击》里也是创造神秘空间,不断解构元素并重新组合,激发大家在快速变革的大时代,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讲座现场合影 唐晖与吟光 回溯科幻脉络,引入东方视角 吟光在讲座中回溯了科幻发展历程,科幻往往诞生于充满雄心、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是国家科技创新影响力与人类命运宏大叙事的结合。她引入“国风+科幻”的视角,表达寻找中式科幻的必要性,从东方哲学美学底色出发,构想未来图景和时代叙事。因此,吟光创新性推出“东方幻想”系列作品《天海小卷》《海上舟》,与MYStudio等艺术家合作,在科幻框架中激活《山海经》、中国古代天文观念、山水画时空哲学、敦煌壁画乐舞、楚骚传说等基因,走向人类、机器、社会和自然共存的未来,这也是新一代青年文艺工作者传承民族文化、塑造身份认同并建立东方世界观的尝试。 吟光《海上舟》 分布式叙事,科幻作为方法 围绕“以科幻作为方法”的核心思路,吟光强调不仅要讲述科幻故事,更要以科幻的方式重构叙事逻辑,提出“分布式叙事”。以《港漂记忆拼图》为例,通过科幻小说、媒体剧场、视觉影像、电子音乐和昆曲等多种媒介,构建把时代社会风貌、多种艺术形态整合在一起的“立体小说”和跨界创作集群,实现文学叙事从二维文本到多维沉浸空间的跨越,使读者获得从“阅读文本”到“游览文学”的全新体验,展示跨媒介叙事的巨大潜力。 以科幻为矛,持艺术为盾 在科技时代,吟光倡导“与AI共生”,认为科幻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文化实践,天然具有“世界性”,不仅可以观测,更可以主动参与塑造未来。她论述,以科幻为媒介,开发想象力驱动的艺术教育,培养“未来定义权”、技术共生意识与研判未来趋势的能力,发挥人文学科的引导和主体性功用。 她最后提出以科幻为矛、艺术为盾,并引用鲁迅名言“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共勉文艺创作者积极应对数字伦理和原创性的挑战,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守护文明之光。 现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作家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踊跃交流,围绕科幻创作灵感、港漂身份认同等话题深入探讨,气氛热烈。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师张汉普更加关注“中式科幻”概念本身,认为中式科幻除了关于中国的叙事和符号,还有中国文化中的历史观、自然观和信仰观等。这些抽象的因素,构筑了中式科幻的框架,从而产生出了具有中国特征的科幻概念、设定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种“造未来”的艺术实践,是对人类文明可能性的主动书写。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及壁画系直属党支部主办,作家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既是中式科幻与跨媒介创新的思想碰撞,也是对文艺如何在科技时代赋能现实的积极探索。吟光以富有时代感的先锋创作,展示了中式科幻如何连接过去与未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创新,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注入活力,一个新的叙事范式正徐徐展开。 当《港漂记忆拼图》中城市碎片与数字光影在时空交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形式的突破,更是文化传承的当代表达。 学术交流现场 作家吟光
责任编辑:王洁 |